汕尾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全员卖车疯狂裁员,2024这些造车新势 [复制链接]

1#

前些年数百家造车新势力,高举“烧钱造车”的口号与传统势力杀成一片的场面还历历在目,如今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洗牌,除了站稳脚跟的蔚来、小鹏、理想、零跑等头部几家车企,越来越多的弱势新能源品牌被挤出赛道。在上半年中,已经有好几家造车新势力表现低迷,甚至连销量都无法查询,陷入了经营危机的它们将会面临何去何从的局面。

高合:电车“爱马仕”正寻求收购

高合汽车是年第一个传出将要倒闭的车企,从元旦开始就有内部信息传出停止新项目的开发工作,然后春节过后被曝出“停工停产6个月”的消息,到后来几个大城市市中心的高合体验中心人去楼空,高合员工工资未能正常发放,所有信息都在表明,这个号称电动车界的“爱马仕”正在面临倒闭破产的风险。

作为国内造车新势力当中最与众不同的一个,高合汽车定位高端豪华纯电市场,最早的两款车型高合HiPhiX、高合HiPhiY起售价均超过了50万元,顶配车型的售价更是高达80万元,凭借高端的配置和奢华的定位,以及较为丰富的可玩性,让不少土豪消费者出于尝鲜的心态揽入怀中,不过这两款车型后续乏力,更加入门的高合HiPhiY也没能撑起走量的重任,使得高合汽车入不敷出。

高合汽车其实是贾跃亭出走漂亮国之后,其合作人丁磊基于FF团队与技术打造的一个品牌,并且在东风悦达起亚的助力下很快实现了量产工作。高合汽车选择的赛道十分小众,缺乏核心的品牌影响力和溢价基础,并且高昂的售价、糟糕的品控和寥寥无几的销量,都很难支撑高合汽车的持续运营。

目前高合汽车的销量已经无从查起,在“三个月自救期”即将结束之际,高合汽车迎来了“白衣骑士”。iAuto集团计划投资10亿美元,作为高合汽车重组的第一轮资金。从财务角度看,iAuto承诺的10亿美元投资能否按时到账仍是未知数。事实上,高合汽车在融资方面曾多次拿到“空头支票”。如果没有车企愿意收购,或者是新的资本注入,风雨飘摇的高合汽车或许很难度过这个炎热的盛夏。

飞凡汽车:月销量仅出头,已成烫手山芋

边缘化的新能源品牌日子似乎都不好过,上汽集团旗下的独立新能源品牌飞凡汽车,在3月份的时候被爆将整合到上汽乘用车的体系以内,不再作为独立品牌存在。今年1-4月份,飞凡汽车销量也仅有辆出头,平均下来也就一千辆出头,因此网络上一直有飞凡汽车要倒闭的传言。

虽然飞凡汽车紧急发文进行“澄清”,称目前一切安好,但是飞凡汽车背靠大树却在新能源市场中表现乏力,是个不争的事实。作为上汽乘用车在新能源时代第一个独立运营的品牌,飞凡汽车最早以一个子系列——R系列出现,后来独立成“R品牌”又改名飞凡汽车,多次品牌更名与产品混乱,导致了飞凡汽车在大众视野中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也暴露了飞凡汽车缺乏清晰的产品规划与目标。

屋漏偏逢连夜雨,上汽集团与此同时还整了一个智己汽车的项目,定位高端新能源,瞄准的是20万元以上的市场,两个品牌的内耗较为严重,成为了难兄难弟。

按理说,像飞凡汽车这样背靠传统车企的新势力品牌,有着较为雄厚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大厂背书也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然而事与愿违,飞凡汽车的出路或许可以学习广汽埃安,走亲民路线并开拓网约车市场,毕竟当务之急其实是活下去。对于上汽集团来说,高端市场的智己汽车已经有所起色,飞凡汽车更应该放低姿态走向普通消费者。

极石汽车:要开发车载马桶?

极石汽车或许是唯一一个还未走进大众视野,就已经被认为是下一个将要倒闭的新能源车企。极石汽车于年4月成立,由扫地机器人行业第一的“石头世纪”董事长昌敬所创办,首款产品极石01是由北京汽车制造厂进行代工生产。根据理想汽车的造车理念,极石01除了彩电大沙发之外,极石01增加了一套车尾餐厨系统,并请了很多网红大咖进行宣传,一时之间让这个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造车新势力,在业内有了一丝知名度。

此前,关于“极石汽车1月销量为0”的消息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极石汽车官方微博发表声明:年极石01累计生产辆,累计销量为辆,其中1月销量辆,2月销量为辆。

在前不久的媒体沟通会上,极石汽车创始人昌敬带来了一个“前无古人”的产品规划:要为极石01定制一款车载马桶。消息一出,立刻成为了舆论热点。昌敬给出的解释是,马桶对于长途自驾游的用户来说,恰恰解决了切实需求,不管是在高速上遇到长时间的堵车,还是去人迹罕至的野外,定制马桶的存在都大大提升了极石01的实用性。

极石汽车更像是疯狂资本的无效尝试,风风火火上市销售,刷新了人们对于造车速度和难度的认知。扫地机器人公司进军汽车行业,没有任何的汽车行业的经验积累与技术沉淀,在理论上就不可能把车造好,并且关于这个品牌的生产研发、运营管理、未来规划等消费者一无所知,试问这样的产品如何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目前极石01的销量无法为车企的正常运转提供核心的现金流支撑,并且销量太低对于成本的分摊十分有限,导致在利润方面捉襟见肘。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不少品牌可能随时处在淘汰边缘,像极石汽车这样发力晚,技术、资金并不雄厚的公司想要突出重围简直难于登天,对于消费者来说买车的时候考虑大品牌才是正确的选择。

合创汽车:全员卖车,不达标高达13万元处罚

合创汽车此前登上大众视野,还是因为要求全体员工卖车的事件引发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