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典型的特发性震颤多于十余岁或成年早期发病,对起病的高峰年龄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起病年龄的分布为双峰特征,即在20~30岁和50~60岁这两个年龄段;另一种观点认为特发性震颤很少在少年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人数增加,平均起病年龄37~47岁。
2.特发性震颤唯一的症状就是震颤,常见于手,其次为头部震颤,极少的病人出现下肢震颤,仅在病程的晚期出现,而且程度比上肢轻。
主要表现为姿位性震颤,可同时含有运动性,意向性或静止性震颤成分,震颤可能在指向目的的运动中加重,随着病程和年龄的增加,频率逐渐降低,幅度逐渐增加。
3.震颤发病年龄与病情发展无关。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始终缓慢进展,从无缓解。震颤在发病10~20年后会影响活动,随年龄增长严重程度增加,以致完成精细活动的能力受到损害,至发病后第6个10年达到高峰,86%的患者至60~70岁可影响社会活动和生活能力,包括书写,饮水,进食,穿衣,言语和操作,震颤幅度越大,对活动能力的影响也越大,震颤对性别的影响无差异。
4.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震颤,饥饿,疲劳,情绪激动和温度等会加重震颤,与大多数不自主运动一样,特发性震颤在睡眠时缓解,也有个别报道,震颤在浅睡中仍然持续存在。
特发性震颤患者对酒精的反应是特征性的,即使只摄取少量酒精就可减少震颤,42%~75%患者饮酒后震颤减轻,但只是暂时的,一般维持2~4h,第二天震颤反而加重,很少有报道酒精对其他类型的震颤有类似作用,酒精是通过中枢起作用的。
5.特发性震颤伴发帕金森病是众所周知的,据报道,在特发性震颤患者中,帕金森病的发病率比正常对照人群高得多,即使在大于60岁的特发性震颤患者中,帕金森病的危险度是同年龄组的随机人群的24倍,Lou和Jankovic曾报道过例特发性震颤,其中20%同时伴有帕金森病,故认为特发性震颤可能是帕金森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虽是一种常见病,但很多人对特发性震颤并不了解,因此并未积极进行治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早日了解特发性震颤对人体的危害,对积极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
对于特发性震颤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各项研究发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均可能引起特发性震颤。如帕金森病一样,特发性震颤患者也可能出现非运动症状,如焦虑、抑郁、听觉障碍、嗅觉以及睡眠障碍。
国外研究发现,特发性震颤患者还可能会出现记忆力、执行功能、语言、视空间、注意力等多个认知领域的损害。
相关研究表明,特发性震颤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中,听力损失症状出现较早,贯穿于大部分患者的整个病程;除衰老以外,小脑及其相关环路神经变性都是可能影响患者听力的因素。
特发性震颤患者出现认知障碍的机制尚不清楚,但研究发现,其认知障碍的出现可能与小脑-丘脑-前额/顶叶环路异常有关。额区和小脑蛋白质改变、执行功能和工作记忆与右侧额中回、前扣带回、顶下小叶、左侧脑岛和右侧小脑后叶的灰质体积缩小都可能使患者出现认知障碍。
除此之外,特发性震颤还可能与其他运动障碍类疾病同时发生,例如,文章开头所说的帕金森病;据报道,特发性震颤患者中,帕金森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的多,特别是60岁以上的特发性震颤患者,发生帕金森病的概率更高。
随着病情的发展,特发性震颤会妨碍手部完成精细动作,写作,穿衣,进食等执行功能受损;由于喉肌受累,语言、发音都可能受到影响。因为生活及社会活动受限,很多患者出现焦虑、抑郁心理,睡眠质量也大打折扣。
无论那种疾病发生,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要因为其症状轻微就忽视它的存在。希望通过科普知识,让大家对特发性震颤有更多的了解;发现疾病,及时、积极的治疗,恢复正常生活。
扫码